在古中国,官学不分,所谓“学而优则仕”,学者与官员都属于“劳心”与“治人”一族。但古代真正的儒者做官,则首为“心性之学”,以固“修身”之本,秉承“达己济人”的做人原则和“为天地立心、为生民立命、为往圣继绝学、为万世开太平”的理想追求。大儒至圣一直教导后学晚生们,要铭记一条向学、为人、做事的“生命线”:格物、致知、诚意、正心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之“八条目”。这条“修齐治平”之道正是中国古代文人明吏大商的人生正道。
曾几何时,政客贪权、商人爱财、学者图名,这条俗世之“铁律”虽历久未变,但官商学的“有机结合”和“巧妙联姻”却“蔚为大观”,几乎成了“沆瀣一气”。且看,为官者,沽名钓誉,头顶某某著作之“主编”、某某名校之“博士”、某某学术机构之“特约研究员”等等“称呼”一大堆;商界“精英”和“领袖们”——俗称“董事长”、“CEO”,更是“与时俱进”、“与国际接轨”,不经意间弄个“某某大学名誉博士”、“某某机构研究员”、“某某大学兼职教授”等等学界头衔——此乃那些“苦坐冷板凳”、独守书斋的人们谋之经年之名也。而学界则更像官场,亦像市场,大家“渭水钓利,桐江钓名”,机心巧巧、俗虑重重;专家学者之意不在学,而在乎官商之间也;富贵之乐,得之心而寓之学。其间“机巧”,倒可真成了一门“学问”。放眼今日之“学厂”,“名声大噪”的学者多为“左手生意,右手学术”、“左手数钱,右手拿书”、“今日讲坛领风骚,明日商界数钱忙”之徒。更有甚者,有些学者沾沾自喜,声称他发现了“话语权”之“秘笈”:即频换学术的、官场的、商场的和江湖的四套话语系统以应付喧嚣的世界。倘古代之能臣干将、儒林贤者和大商之人在世,面对今日之“名利场”,也会自叹不如、望尘莫及。
为人贵在有“自知之明”。为人首须三问:“我是谁”、“我从哪来”、“我到哪去”。为人处世做事,当首倡“立功”、“立言”、“立德”之人生三求。为官者,当弄清四字箴言——“清”、“正”、“廉”、“明”之真义。为商者,当谨记“以义取之,以利还之”之商道;为学者,当深谙“板凳须坐十年冷,文章不写一字空”之真谛。“独善其身,兼济天下”应为当世之道。
作为一学人,窃以为,当今学术界,更应疾呼:恪守学者本分,固守学术边界,捍卫学术尊严。历来学术大家,都是对学问热爱到痴迷的程度,参透了人生出世入世之道,为人天真、无机心、少俗虑,真是对学问达到了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”的程度。今日学界同仁,当以古代先贤为楷模。当今之日,须铭记为人三事:潜心向学,老实为人,踏实做事。
- 2009-11-25用刚性的制度不让老实人吃亏
- 2009-04-15你觉得"老实"代表什么?
- 2008-05-14习近平: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老实做人干净干事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