球探体育比分_篮球比分直播-投注官网

图片

篮球比分直播_球探体育比分-投注官网

图片
您所在的位置: 东南网 > 理论频道> 理论参考 > 正文
“淘汰”何时成常态
www.jjjtsb.com?2009-11-16 10:12? 赵婀娜?来源:人民网-《人民日报》    我来说两句

针对即使“低淘汰率”也让学生和家长难以接受的现象,南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王处辉教授解释说:我国高等教育的“低淘汰率”是和大学准入机制的“高淘汰率”相对应的,简单来说,就是在高考时已经淘汰了大批不合格的学生,这个考核非常严格,而且是相对公平、公正、公开的。公众会认为,通过了高考而进入大学的多数都是好学生,在之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,智商也较高,因此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应该是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,这一点是我国大学教育“低淘汰”最根本的原因,因为“严进”所以“宽出”。

别把大学过于理想化——

积极地看,“淘汰”是一种“自然退出”和“二次选择”

虽然“淘汰”学生对于高校来说不是新鲜事,但每每出现某学生从高校退学的新闻,总会引起各种各样的争议。2007年,200多名首都经贸大学毕业生,因未能通过学校的“清考”,在毕业时继续“挂科”,不能毕业只得留级,只能寄希望一年后再参加并通过相关科目考试方可毕业。事后,有学生抱怨,学校平常对他们管理不严,现在突然“发难”让他们深受其害;因其中一些学生已经同用人单位签约,因此,还有舆论指责学校此举是对学生严重不负责任的举动。

公众对于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的“淘汰”的态度,从这件事情上可见一斑。那么,在我国,高等教育到底能不能做到“严出”呢?

王处辉认为,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很难实现“严出”的主要原因在于:一方面,从学校的心理上来看,由于学生们都是寒窗苦读10多年的成绩优异者,大学教师们往往心生恻隐,不忍心将其淘汰。而淘汰的大学生流入社会,也将增加社会就业压力,因此校方也多不支持将学生推出校门;从另一方面来看,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并非全无毛病。一些高等院校为了保证招生数量,增加学费收入,即使学生多门科目不及格也准予毕业。

无法以平和之心看待“淘汰”和“被淘汰”,与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。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史静寰认为,目前,公众把教育和学校过于理想化了,认为学校教育可以改变人生,在被教育的过程中,有成就者会被神圣到光宗耀祖,被淘汰者会认为失败到一败涂地,这是一种“病态”的期待。学校因管理需要而让一些学生“淘汰”或者退出的做法,已经超出了公众所能接受和承载的限度,因此,“淘汰”在我国,很难作为教育的正常环节来使用,这是公众对教育功能的不理解所导致的。其实,受教育的阶段,只是人生的特定阶段,多元化的教育才是未来的趋势;此外,“淘汰机制”程序上的不清晰也是公众不接受“淘汰”的另一层原因,如果学生对制度不够了解、在教学过程中又缺乏师生互动,学校的管理又呈刚性,面对最后被淘汰,或者退学的结局,家长和学生自然会不满意。

当然,专家指出,淘汰本不可怕,其实,淘汰也可被看作是一种自然退出,或者二次选择的过程。北京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金顶兵介绍,“大学是培养人的机构。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,适应不同的发展路径。有的人可能不适合通过大学教育这条路径来发展,但我们要尊重他们的选择,尊重他们的个性。他们来到大学,也许发现大学不适合自己,有的同学可能有失误,有的同学会退学,但退学不是被淘汰,而是为了寻找更适合的发展路径。”


责任编辑:赵舒文
相关新闻
更多>>视频现场
相关评论>> 
 赶集网  火车票  福州分类信息  福州租房  福州二手房  福州招聘  福州兼职  福州二手  福州二手车  福州公交